(45)廖平:《致某人书》,舒大刚、杨世文主编:《廖平全集》第8册,第436页。
基金项目: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‘新学伪经说的渊源、形成与回应研究(11BZX045)阶段性成果。遍考周、秦、西汉群书,无不合者。
此处透露康有为同时撰作数书,可惜后人失察。后来廖幼平将《六译先生年谱》稿本略作删减,编成《廖季平年谱》,悉数保留羊城之会的记载,将蒙文通、章太炎、向楚等文收作附录,1985年出版后,广为学界引用。艸本一册,当交来使送呈,至询寄还之处,则仍寄伍山长处可也。(16)《四益馆经学四变记》,舒大刚、杨世文主编:《廖平全集》第2册,第545页。光绪十六年九月十八日广州《广报》刊粤城藏珍堂售书广告:南海康长素先生所著《新学伪经考》,在本堂发售。
事实上,康有为乍见廖平经学二变作自我否定,激烈反对,但经安徽会馆再次晤谈,康有为即能理解、认同,两心相协应有此意。(48)梁启超:《南海先生七十寿言》,《饮冰室文集》之44上,北京:中华书局,1989年,第28页。他所谓感,意为感应或感通。
后来,朱熹解读《中庸》首章前三句说:此先明‘性‘道‘教之所以名,以其本皆出乎‘天。这是他对《中庸》的传承创新。第三,就宇宙生成过程看气论的作用。这一角度下的两重人性,能够分别对人的知觉发挥不同的作用。
朱熹曾注意到《中庸》首章前三句与《太和》四句之间的关系。(31)张载:《动物篇》,《正蒙》,《张载集》,章锡琛点校,第19页。
随着张载理学新文献的被发现和整理,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。(30)张载:《动物篇》,《正蒙》,《张载集》,章锡琛点校,第19页。张载以道家太虚概念释天,是为了纠正秦汉以来儒者知人而不知天的大蔽,(16)重建儒家天观。(28)张载:《太和篇》,《正蒙》,《张载集》,章锡琛点校,第8页。
这正是张载强调性与天道合一(26)性即天道(27)的理由。3.合虚与气,有性之名。对于《中庸》首章前三句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,古今学者多看重由性道教三个概念组成的序列。(18)张载:《系辞上》,《横渠易说》,《张载集》,章锡琛点校,第177页。
并参见林乐昌:《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反思》,《哲学研究》2004年第12期。参见张岱年:《中国哲学大纲》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2年,第42-43页。
进入专题: 张载 理学 。在张载那里,道与性是同构的,二者都由虚与气所构成。
⑨他强调,《太和篇》首章不仅是该篇的总纲领,而且也是《正蒙》的总纲领。这里仅举一例,加以说明。把气看作张载理学体系的根本观念、本体概念或本原观念,无法从张载的理学纲领或其他理论学说中获得支持。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,张载最根本的四个观念应排在首位的是气,还把张载理学思想定性为以气为本,认为张载把天道天理天性都看作是气的属性但他接着说:浮云一过而太虚湛然。在此基础上,又将太虚与心并论,呈现出以气论心性的学术路径,并最终将太虚作为伦理价值的归宿。
(同上,第40页)正因为自身充周着阴阳之气的太虚作为本体,太虚也才能成为万物衍生不息的终极依据,其中既包括天道,也包括人道。⑩鸟瞰儒学史的演进,其内部确实存在着一个重气的传统,只不过因气难为思维所把握(11),便一直没能进入思想的主流世界,使得这一传统一直处于隐性的状态。
这种本体论上的选择,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代学术的气学取向。正是在这种理论基调下,他们对太虚进行了哲学本体性建构。
二气感化,群象显设,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,非实体乎?是故即其象,可称曰有。(参见李泽厚,第37页) 原文参考文献: [1]陈来,2003年:《元明理学的去实体化转向及其理论后果——重回哲学史诠释的一个例子》,载《中国文化研究》第2期. [2]陈来,2012年:《竹简〈五行〉篇讲稿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. [3]《船山全书》第十二册,2011年,岳麓书社. [4]丁为祥,2007年:《气学——明清学术转换的真正开启者》,载《孔子研究》第3期. [5]方以智,2001年:《东西均注释》,庞朴注释,中华书局. [6]方以智,2011年:《药地炮庄》,张永义、邢益海校点,华夏出版社. [7]《高子遗书》,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第1292册,1986年,商务印书馆. [8]《郭店楚墓竹简》,1998年,文物出版社. [9]《居业录》,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第714册,1986年,商务印书馆. [10]《困知记》,1990年,中华书局. [11]李零,2013年:《兰台万卷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. [12]李泽厚,2015年:《由巫到礼释礼归仁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. [13]梁启超,2016年:《清代学术概论》,中华书局. [14]《列子集释》,杨伯峻,2016年,中华书局. [15]《刘宗周全集》,2012年,浙江古籍出版社. [16]《明儒学案》,1985年,中华书局. [17]《泉翁大全集》,钟彩钧、游腾达点校,2017年,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. [18]《三松堂全集》第十卷,2001年,河南人民出版社. [19]田浩,2002年:《朱熹的思维世界》,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. [20]《王廷相集》,1989年,中华书局. [21]《王阳明全集》,1992年,上海古籍出版社. [22]肖永明、王志华,2018年:《朱子对孟子夜气思想的阐发》,载《北京大学学报》第3期. [23]《薛瑄全集》,1990年,山西人民出版社. [24]杨立华,2015年:《宋明理学十五讲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. [25]杨立华,2018年:《一本与生生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. [26]《易像抄》,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第31册,1986年,商务印书馆. [27]余英时,2011年:《朱熹的历史世界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. [28]《湛甘泉先生文集》四,2014年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. [29]曾振宇,2001年:《中国气论哲学研究》,山东大学出版社. [30]曾振宇,2010年:《从张载到王廷相:中国古代气学的超越与回复》,载《齐鲁学刊》第3期. [31]张学智,2011年:《中国儒学史·明代卷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. [32]赵园,2010年:《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. 进入专题: 儒学 。
昧者惑于迹,故设为‘太清、‘太虚、‘太空之号,而于太极之理无睹焉(《易像抄》,第142页)。使一死而消散无余,则谚所谓伯夷、盗跖同归一丘者,又何恤而不逞志纵欲,不亡以待尽乎!惟存神以尽性,则与太虚通为一体,生不失其常,死可适得其体,而妖孽、灾眚、奸回、浊乱之气不留滞于两间。湛、刘还从君子、圣人的境界层面进行了讨论,进一步凸显了太虚的心性化。但这种气并非杂乱无序,而是理、神妙充足、蕴涵于太虚之中。
这种宇宙观必将延伸至对心性的讨论。太虚与心从功能层面的相互喻指到结构层面的无差别,并最终指向同体。
众所周知,自张载以后,太虚就成为气学中占核心地位的哲学范畴②,但因程朱理学的兴盛,不仅太虚未能引起理学家的重视,而且整个气学体系都受到程朱的批判,因而一直为佛老所重视的太虚并未在儒学的视野中得到应有的重视。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,亦没有我的灵明。
他说:太虚,一实者也(《船山全书》,第402页),太虚之中,无极而太极,充满两间,皆一实之府。③从太虚的层面来看,宋代理学家并没有积极地去回应佛老的挑战(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学对佛老回应的无效),直接导致了北宋气学传统(而非儒学传统)的中断。
具体而言,在后理学视野下,明代儒者批判性地继承了太虚概念,对太虚进行了本体论建构,表现出回归气学的倾向。二、太虚一实的本体论 继承前中期的思想遗产,晚明学者对太虚的诠释已深入到一个新阶段。(参见杨立华,2018年,第31页) (11)李泽厚曾指出过气的复杂性:气,至今此词在外文中仍难确译。从中已能看出气学端倪,显然这是他受关学影响的结果。
这里只是将太虚与天理并言。但是,这四个范畴也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可以相互交叉使用,在其他语境中则需分别处理。
太和氤氲,万物化醇,生生而不容以息也,其性命之本原乎!(同上,第758页)无论是在未分判之前,还是在已分判之后,天地都是太虚的体现,只是形式不同而已。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,其发窍之最精处,是人心一点灵明。
既非灵魂(soul)、理性(reason)、意志(will)、形式(form),又非物质(mater)、质料(material)、经验(experience)、空气(air),但又兼二者而有之。基于天人视域中的全归话题,船山说:生以尽人道而无歉,死以返太虚而无累,全而生之,全而归之,斯圣人之至德矣(同上,第20页)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